——品读厉彦林先生系列作品之《阅读理解的拆分和结合》

作者:康有乐


笔者先后在以上两篇文章中写过阅读理解的培养和锻炼,以及实操和应考的经验,今天想从阅读和理解这两个层面,分别来散记一下学习体会。

阅读,简而言之,不仅仅是看书,更不仅仅是读书。理论上讲,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过程。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庄氏家训中有四句话,“读好书,说好话,为好事,做好人”,第一句话就是“读好书”,读书做人肯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阅读有三重境界。首先,理解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这是最起码的一个层面,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读懂,更是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意图的深刻领会。当我们阅读时,需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捕捉到背后的深层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理解不仅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还涉及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创作背景的全面认知。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产生共鸣。就像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其次,洞察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它要求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洞察到书中的智慧、哲理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这需要读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分析书中的内容。例如,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洞察力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本身,还能够看清其中的历史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最后,融合是读书的第三重境界。它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体系。这种融合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在阅读哲学书籍时,融合意味着我们能够将哲学家的理论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形成对人生、世界和价值的独特看法,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总的来说,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理解、洞察与融合,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它们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还要用智慧去洞察书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最终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理解,是对事物有条理的进行详细地分析,进而了解,明白,它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融合,把握事物背后的意义,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简单的说就是指我们动脑筋想明白了某个事儿或者某个东西是咋回事。就好比说,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我们听完以后“哦,原来是这样啊!”这种感觉,就是简单的理解。理解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字面理解、解释性理解、批判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首先,字面理解是最基本的阅读层次,它要求读者理解文本中字词的直接含义,捕捉文本的基本信息和表面意思。例如,在阅读新闻报道时,读者需要理解报道中事件、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基本信息。其次,解释性理解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够解释文本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意图、观点、情感以及文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等。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需要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语言风格等,来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第三,批判性理解是在解释性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它要求读者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够识别文本中的偏见、错误或疏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例如,在阅读学术论文时,读者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是否有说服力,论据是否充分,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等。最后,创造性理解是阅读理解的最高层次,它要求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和问题中。例如,在阅读科幻小说时,读者可以想象自己身处未来世界,思考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阅读的三重境界和理解的四个层次相互关联,逐步递进,共同构成了阅读理解的完整过程。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尤其是在日常学习和应考应试过程中,更需要不断融合,梳理,归纳,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增长本领的目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