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修复师”开展文物修复工作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文/图

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深入实施,“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文旅系统深入推动文物资源与旅游、科技、文创等融合发展,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活在当下,为提高公共文化品质、添彩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连日来,在山东博物馆,“珍宝: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山东龙——穿越白垩纪”等多种主题的展览正在举办……相关统计显示,“五一”假期中,山东博物馆单日最高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在做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山东博物馆开设丰富多样的展览项目,开展手造技艺传习等体验活动,上新“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推出国宝亚丑钺元素下午茶点,满足游客吃、喝、玩、乐、学等一站式需求,实现了从“网红打卡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近年来,山东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达672家,青岛、淄博、潍坊、济宁试点建设“博物馆之城”。同时,山东推动各级博物馆全面纳入旅游线路,合理配置馆内餐饮区、游客休息区、文创产品展卖区等,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游客体验,打造一批精品线路。以山东国信国际旅行社为例,其与山东省内多家博物馆签订旅游送团协议,推出独家策划的线路产品,广受市场认可。该旅行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方面也积极为旅游团队提供大巴停靠、专业讲解等服务,近期有的博物馆已谋划开展暑期研学、夜游等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近几年,山东不断强化文物人防、物防、技防水平。目前,实现在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设置巡护公益岗,年内将建成全省文物资源专题信息资源库等。在完善政策、健全机制的基础上,山东深入实施文旅深融合、跨界大融合,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与群众的距离近起来。如今,在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探访古关隘、城墙等遗迹的文博游、感受廊道风情与人文风貌的乡村休闲游均吸引了大量研学、自驾团队,也让齐长城脚下的古村落、乡村民宿火热“出圈”。

“海岱考古”品牌也越来越被公众熟知。在推进岗上遗址、跋山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山东多次举办考古工地开放日等活动,拉近群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据介绍,对文物价值高、具有教育意义的古遗址、古墓葬,山东还探索原址保护、环境整治、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进一步拓宽其保护利用路径,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创建A级旅游景区。计划到2025年,山东建成并开放20个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文化和旅游新名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