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出土的玉琮。 |
观众欣赏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 |
近日,“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早期文明,展现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考古成果,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
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策划主办,由上海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共同指导,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展。展览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358件文物,其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1/3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
展览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版块入手,带着观众走近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等,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
考古研究发现,距今5800年左右,长江下游流域首次出现了超大面积的中心性聚落,社会步入“古国时代”。5300年前,良渚文化强势崛起,覆盖长江下游大部分区域。长江下游早期文明进程是一部从崧泽时代的厚积薄发到良渚文明崛起繁荣的发展史。
展览第一单元重点介绍崧泽文化时期的东山村遗址、凌家滩遗址和反映良渚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遗址、福泉山遗址和寺墩遗址。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石猪重达88公斤,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最重的猪形石雕。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出土于反山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玉琮王”“玉钺王”和玉权杖在这一单元同框亮相。器物上多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图像令人惊叹,反映出良渚先民雕刻技艺之精湛。此图案是良渚社会最高的权力象征,彰显了“神王合一”的统治观念。
长江下游地区是稻作传统起源地之一。第二单元从“田连阡陌”和“渔猎蓄养”两方面呈现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文明,展示了点种棒、石犁、双孔石镰、五孔石刀、石铲、石耘田器、玉镰、玉耘田器等农具,还有猪形陶尊、狩猎纹陶罐、鹿钺纹陶尊、鱼纹陶盆、豚形灰陶壶等带有动物形象的器物。
手工业专门化是早期国家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表现,也是文明发展的推动性因素。展览第三单元展现了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
浙江省嘉兴市大坟遗址出土的人首陶瓶是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造型奇特,生动古朴,呈人首三节葫芦瓶体。这种造型的陶器在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系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上海市青浦区寺前村遗址出土的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制作精美,体现了先民的审美与艺术品位。
精雕细琢、意蕴丰富的玉器是长江下游早期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其开创的礼玉制度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单元展示了形态多样的玉器。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集鹰、猪、太阳形象于一体,造型独特,内涵丰富。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透雕玉人首形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玉器。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堪称史前最美的象牙制品,表面装饰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重要玉器上的典型纹饰。这说明在良渚文化礼器系统中,除了玉礼器,还存在以象牙等稀有资源为材料的礼器。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象牙权杖,此次展出一件真品和一件复制品。据介绍,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相似的象牙器,但没有得到有效保存和复原。经过上海博物馆修复师的精心修复,脆弱精美的象牙权杖首次与观众见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