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衍行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母亲不但给予我们生命,还给予我们“生命的教育”,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亘古不变,“妈妈”这个词,永远触动心弦。今天,就让我们从文学作品中,感受那熟悉的温暖和爱。
依依萱草 生长在北堂的台阶之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起送给母亲的花,如今我们更多会想到康乃馨。而在我国古代,萱草才是真正的“母亲花”。有学者认为,在孟郊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中,“草”指的就是萱草。
萱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萱草的意象。《卫风·伯兮》中写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及至隋唐,萱草在文学作品中代指慈母的现象愈发普遍。孟郊在另一首诗《游子》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在古代,“北堂”多为母亲的住所。在北堂种植萱草,减轻母亲思念远行游子之苦。
唐代诗人牟融有诗《送徐浩》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直接以萱代母。宋代家铉翁在《萱草篇》中也写道,“人子惜此花,植之盈北堂。庶以悦亲意,岂特怜芬芳。使君有慈母,星发寿且康……”明代画家徐渭则在萱草画上题诗“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为母亲祝寿。
悠悠纸船 在母爱的海洋向前航行
“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在这篇《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作家冰心用“坚强”“无尽”“不附带任何条件”等辞藻来形容母爱,“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同时,她也希望读完这封信的小读者,“快快跑去找你的母亲”,与母亲共同回味那些小时候的故事。
在冰心的眼里,母爱可以荡涤、抚慰一切对社会、对生活的失望和烦闷,让人找到心灵上的慰藉。“有了母爱,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女彼此互爱着……”
冰心的文学创作,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歌颂是永恒的主题,也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她的作品中懂得了爱祖国、爱母亲、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当她坐在船上向大洋彼岸航行时,便以“叠纸船”这种孩提时常玩的游戏,寄托自己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道道车辙 是母亲走过的焦灼的路
“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仅20余岁的史铁生,因病致使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常看着大雁、听着音乐便会无来由地摔东西。他的母亲当时已经病重,却仍隐瞒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她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费尽苦心,让自己的儿子调整心情,“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就总是摇着轮椅到地坛里去。在他的眼里,“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他的作品第一次获奖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光阴流逝。史铁生也渐渐地懂得了母亲的话,“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