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初夏的玉平村,云泊河两畔绿意盎然,村广场西北侧的“玉平共富工坊”里全自动光伏钢边框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村民王洪涛擦着汗走出车间,脸上漾着笑意:“在家门口当工人,还能拿分红,这日子比以前亮堂多了!”从“空壳村”到“实业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派驻沂河新区白沙埠镇玉平村第一书记张兰胜以光伏钢边框破题,为乡村致富铺就出一条实干之路。

党建为笔,绘就产业振兴“路线图”

“刚来的时候,村集体账户几乎是空的,产业基础薄弱得像张白纸。”第一书记张兰胜回忆起2023年12月驻村时的情景。面对产业基础薄弱、集体收入单一有限的困境,他深谙“党建引领定方向”的硬道理,积极将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转化为产业振兴的“规划图”。

“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是党群共舞的交响乐。”驻村以来,张兰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让发展光伏钢边框项目的决策在民主阳光中落地,赢得村民信任和支持。

为规划一个清晰的产业发展蓝图,张兰胜通过走访入户、田间交流、线上联络等方式,组织全村23余名党员投身产业一线,在政策宣传、事务协调、质量监督等环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带领村“两委”成员先后赴潍坊、滨州等地考察学习。同时,以“四雁工程”为契机,玉平村成功吸引王洪金等本土人才3名,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党建引领下,玉平村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动力十足,一幅产业振兴的“路线图”正徐徐展开。

工坊为基,打造集体经济“强引擎”

走进“共富工坊”,原材料上料航吊正将镀锌钢板送入流水生产线,一旁的成品区,整齐码放的光伏钢边框即将送往一路之隔的光伏板厂。这座总占地面积515平方米的框架平房,承载着玉平村产业振兴的希望,成为村级产业发展的重要物理空间与综合性平台。

依托“共富工坊”,村支书王增春将自己的光伏配件加工项目贡献给集体,在此基础上,玉平村成功引入全自动光伏钢边框生产线项目。该项目直接服务于周边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为光伏板生产配套金属边框,有效延长本地光伏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2025年6月,首条生产线正式开工投产,玉平村集体不仅拥有了首个具备现代化生产能力的实体产业项目,每年也将增加6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如今,“共富工坊”已成为拉动集体经济增长的“强引擎”,开启了村庄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创新为翼,织密共富共享“利益网”

“要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股东’。”为了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玉平村创新性推出村级“共富公司”机制,鼓励村民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产业发展的股东与受益者。村民通过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入股资金作为项目的运营流动资金,最终通过股金分红、就业岗位等方式直接惠及入股村民。

“共富公司”村民入股模式,如同织就一张共富共享的“利益网”,确保了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与长期生命力,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更让共同富裕的目标加速实现。

夕阳穿过工坊窗户,生产线的运转声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张兰胜翻开2025年工作计划,光伏钢边框二期项目、电商直播间、乡村旅游规划等早已列上日程。“第一书记驻村两年,但振兴要管二十年。” 他指着远处的云泊河,“如今,我们村已成为‘全国文明村’,下一步,等燃气通了、旅游做起来,这里的绿水青山就会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光伏钢边框串联起增收希望,模具冲压敲响振兴鼓点。在玉平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第一书记张兰胜将继续以“共富工坊”为引擎,与村民们同心筑梦,以党建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光伏产业链的延伸中续写奋斗篇章,勾勒出产业强、村民富、乡风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 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