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笛音划破8000多年的时光,吹响了华夏初音。贾湖骨笛,这件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古老乐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以不朽的韵律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包括贾湖骨笛在内,河南博物院珍藏着莲鹤方壶、玉柄铁剑、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等“九大镇院之宝”,以及17万余件珍贵文物,它们共同见证了数千年前璀璨的中华文明。

相比普通观众的匆匆一瞥,作为河南博物院保卫处处长的李政育,对这些文物的情感和责任要深刻许多。三十年如一日,光阴为誓,从1997年至今,他始终坚守在文物安全和游客安全的最前线,参与并见证了文物安全和游客安全系统的一次次升级与改造。今年,随着海康威视物联中台和博物馆安全管理平台的引入,河南博物院的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高效、智慧。

全链路安全工作体系,打造第35个安全年

在中国众多博物馆的宝库中,若论藏品的丰富与珍贵,堪称 “半部华夏史”。同时,仅2023年,河南博物院接待游客就突破270万人次,今年暑期每日游览人数更是突破1.4万人次。在这背后,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博物院的安全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像执勤、巡逻、设备检查、隐患查改等等,都是我们日常要做的工作,一年四季、甚至是24小时,都在坚持这样一个重复性的工作,还需要时刻保持周密,这是很难的事情。” 李政育说道。

为此,李政育和他的团队们建立了全链路安全工作体系,从安检到技术防范,从安全保障到应急演练、安全培训,这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是文物安全的坚强后盾,也守护了河南博物院的第35个安全年。

“每天工作结束,大门一锁,无事发生,安全没出现任何问题,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开心的。”河南博物院保卫处严俊杰说道。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河南博物院并未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文物安全的科技手段。他们深知,有科技的辅助,能够为文物和游客带来更高效、更可靠的守护。

“双平台”打通系统孤岛,构建智慧管理新框架

随着河南博物院各种科技管理系统的陆续建设,管理者们的工作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扰。不同时期安装的设备系统之间不互通、不兼容,就像是一个个数据孤岛。

2024年,海康威视的"双平台"技术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改变。通过海康威视物联中台,将河南博物院院内各类安防系统统一接入,进行数据处理升级,构建博物馆公共安全智慧管理平台,打破设备间的数据“孤岛”,接入600余个视频点位、900余个入侵报警点位、1200余个消防点位、70 余个门禁设备,实现各系统及数据的互联互通。

以往,需要手动切换不同系统数据,并挨个查看、对比分析,费时费力,一旦遇到紧急事件,还耽误处理进度。现在通过博物馆公共安全智慧管理平台,一屏上就能看到报警、消防、门禁等各类运行数据,各点位的空间位置和现场视频实况一目了然,方便综合指挥调度,让安全管理更精准、高效。

“博物馆安全工作的变革,我想是在有一个好的队伍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利用好现在的新技术、新产品,这些都是我们的工具,把它们用好了,一个是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李政育说。

数字孪生技术,为安全管理注入智慧力量

河南博物院通过海康威视数字孪生技术的升级,把整个博物院“搬”进虚实结合的数字世界,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可视化的安全监控体系。

通过日常巡查,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安保工作的基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与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融合,安保人员在屏幕前即可实现远程巡查,不仅可以按需制定巡查路线,在巡检过程中,还可自由调取巡检路线沿途的视频画面,实时了解现场真实情况,提升巡检效率。

在应急事件处置上,数字孪生技术将事件报警定位从平面变为三维。一旦发生警铃响起,中心控制室管理人员根据三维报警定位,能快速、便捷、清晰地知晓警情所在位置,并联动视频,快速对现场进行复核,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实现1分钟内警情定位、复核、通知,3分钟内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处置。

在博物馆管理场景中,海康威视的数字化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安全防护,更拓展到了文物保护、用电监测、客流监测、能耗监测、灯光控制等多个维度。博物馆的三维可视化智慧管理,实现了全接入标准化、全场景数字化、全过程可视化、全管理可闭环的创新管理模式,为河南博物院带来了更多安全与便捷。

未来,海康威视将与河南博物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博场景的融合与创新,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