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5月22日至23日,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举行,与会同志来到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片区西墙峪村、四门洞村进行观摩。通过观摩,大家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维夏之月,沂水大地山清水秀、生机盎然。走进院东头,峙密河的河水在微风中波光粼粼,丛林里鸟鸣声悦耳动听,处处繁花似锦、郁郁葱葱,犹如置身于一幅乡村振兴山水画中。

  沂水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人文情怀等优势,探索片区推进、三产融合、城乡一体、生态和谐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一项项有效举措在乡村落地生根,一个个乡村实现蝶变,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沂蒙高地中走在前列。2019年以来,先后连片建设4个省级片区、3个市级片区、4个县级片区,覆盖358个行政村中的209个村,占比达到60%。

  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就是要始终以组织振兴为引领,构建起乡村治理新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院东头镇佟家庄村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村,建立了以党建为统领,探索“信用+乡村治理”机制,目前,120余人次享受到加油、买药、购物等优惠,村集体节约开支4.5万元。

  “获得信用积分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原来还愁找不到人,现在一呼百应,甚至需要控制报名人数。”这样的改变令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解感慨不已。

  同时,院东头还是沂水县传统生姜种植区,常年种植生姜4万亩,产量20万吨;建设生姜贮藏窖3.5万个,储存量70余万吨,是山东省生姜主产区和集散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目前全镇共有生姜加工企业102家、合作社20家。

  在昆润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洗姜作业,该公司由“归雁”人才投资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联农带农,年可加工生姜10万吨,示范带动15万亩生姜种植,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

  距离昆润食品公司不足千米的马家崖村尝到了乡村治理带来的甜头。“现在村里及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火了。”家住院东头镇马家崖村的村民马玲慧说。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村,马家崖村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各5处,建设以精品果蔬采摘、游乐为主题的新型农场1处,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150余人,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

  同样受益于乡村治理的还有四门洞村,该村因一洞四门而得名,是5A级景区“萤火虫水洞”所在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了精品民宿,2022年村集体收入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万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宜居乡村、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就是要以文化振兴为保障,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走文化兴盛之路。沂水县坚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沂蒙精神相契合的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食粮,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振农民的精气神,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户家庭,让乡村文脉代代传承。

  去年以来,沂水县按照“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的文旅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文旅活县战略,投资10.2亿元,着力打造“红绿蓝古”四条主线,加快建设“红绿相映·多彩沂水”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家乡、芭蕾舞剧《沂蒙颂》诞生地,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该村建设了沂蒙红嫂祖秀莲展馆、红嫂故居等7个红色教学点,是爱国主义、“三同”教育和大学生实践基地。

  院东头镇还有“山纵的好后勤”“抗日堡垒村”西墙峪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是一名“90后”退伍女兵,2019年上任以来,依托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优势,主攻农文旅融合。2022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收入2.8万元。

  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关键在人才。乡村的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为此,沂水县重点实施了“头雁领航”“归雁回引”“鸿雁丰翼”“雁阵齐飞”四大行动,出台“人才十条政策”,掀起了新时代“上山下乡”的高潮,推动了乡村就业创业。

  目前,全县拥有齐鲁乡村之星12人、沂蒙乡村之星77人、沂水乡村之星120人,培育“头雁”48人、“归雁”127人、“鸿雁”490人、“雁阵”338个。每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万余人次,其中培训高素质农民5000余人次。

  今天的沂水县,赓续红色血脉,奋楫扬帆远航,正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一幅生态和谐、风光和美、人文和融、生活和顺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临报融媒记者 程洪芸 通讯员 田宝宗 徐建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