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厉彦林先生作品有感之复品巨制《齐风淄火》 感时代之薪火相传
作者:康有乐
题记:
“笔要为百姓执,情要为土地洒,作品既是一面镜子,再现生活,又是一把利斧,开辟新生活。”
——厉彦林
还是写上题记的好,以示喜好和尊重。先生之所以为先生,至少是先知先觉,先为人生之师者也。十年前在某个校园论坛上小酌过,重拾起先生的感觉,尤为欢喜和温暖,骨子里的傲气不觉又增了几分。借机复阅厉彦林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齐风淄火》,感受笔者对齐风淄火的深刻解读,尤如一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这片古老而又现代的土地,引领读者深入探寻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文化脉络与时代精神。
初读《齐风淄火》,平地激起波澜阔。全文以宏大叙事结构与细腻的笔触所震撼,厉彦林老师以匠人的敏锐洞察力与深厚的文字功底,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精心勾勒出淄博全貌。从历史的长河深处溯源,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在书中被徐徐展开。姜太公封齐的雄图伟业、管仲改革的深谋远虑、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这些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一一浮现。透过作者的文字,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耳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齐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与力量,体会到这片土地上曾经涌动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创造力。
再读《齐风淄火》,奏响时代最强歌。这是一部聚焦当下、反映时代巨变的空前佳作,在新时代浪潮中,淄博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坚韧的姿态,实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华丽蜕变。作者描绘了淄博在工业转型、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与成就。曾经的工业重镇,在面临资源枯竭与环境压力的双重困境下,毅然踏上转型之路。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书中所展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企业案例,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企业家形象,以及无数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身影,共同构成了淄博新时代发展的壮丽图景。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变革中探索,在机遇中奋进,这种精神令人动容,也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淄博这座城市强大的内生动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又读《齐风淄火》,薪火传承信长风。文化的烙印是文章的魂魄所在,也是这篇巨制所有的浓墨重彩描绘的核心。淄博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从古老的齐长城遗址到精美的陶瓷琉璃工艺,从民间传统的周村芯子到别具一格的聊斋文化,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厉彦林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瑰宝背后的故事与价值,探寻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他笔下的文化传承者们,无论是坚守陶瓷技艺的老工匠,还是致力于推广聊斋文化的学者,亦或是那些为保护齐长城而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担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守与传承,淄博的文化之火才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花之绽放,皆向芬芳。厉彦林老师的《齐风淄火》,关注的是解构、是寻脉,是研承、更是发扬,洋溢着浓烈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担当。厉彦林将笔触深入到淄博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关注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他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故事:一位乡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偏远山区,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明灯;一位基层干部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不辞辛劳奔波忙碌;一位普通的手工艺人,用双手传承着家族的技艺,也传承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淄博这片广袤的大地,也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精神力量。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淄博人的勤劳、善良、坚韧与智慧。正是这些无数个平凡个体的汇聚,构成了淄博这座城市的伟大与不凡。
学之愈深,思之越邃。厉彦林老师的《齐风淄火》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让我们看到了淄博这座城市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