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厉彦林先生作品有感系列之《变革生津 激发活力》
作者:康有乐
沉浸式阅读厉彦林老师的《齐风淄火》,最能够体现厉老师的大家情怀,特别是对革命老区农村、乡情别有情怀,为基层实践鼓与呼,为时代叙说历史,为历史明辨事理。从第一章《齐风泱泱云飞扬》开始。读着,读着,我才发现,我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的确还有不足。对历史认知真的肤浅,读一遍竟然不能完全入脑、入心,不能完全掌握其脉络,很多历史变迁故事从知晓到知明。我连读了三遍第一章《齐风泱泱云飞扬》,才略懂厉老师所述淄博历史长河之变迁的种种。对其中的两个贤臣的“变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我印象颇深。
第一个是姜太公。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篇章中。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姬发,在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政权,成为西周开国大功臣后,被分封到营丘(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诸侯国,国号为“齐”。姜太公被封营丘时,针对属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变革:一是政治上“尊贤尚功”。他冲破了用人框框的束缚,实行人才激励政策,开中华传统文化“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之先河,为国纳贤才,促使众多杰出人才涌入齐国;二是经济上“商工立国”。针对营丘周边的封地多为盐碱地,不适应耕种,适合种桑麻,频临大海有发展渔业和盐业的便利条件等实际情况,于是结合盐碱地环境发展养蚕业、纺织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在加之注重招商引资,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减少各种税费,别国的人才和财物也纷纷流向了齐国,齐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三是文化上“因俗简礼”。当时齐国属于东夷文化圈,民风尚武,莱人未服。他在齐国开展文化变革、创新。采取“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尊重和因袭东夷自身的文化和祭神等风俗,将周王朝礼制中的一些繁文缛节予以简化。“因俗简礼”的政策大大顺应了民心,统治秩序得以很快建立,文化融合的变革、创新,保留了东夷民族的文化财富和民俗风情,也成功保护了华夏文明的延续,使新的地域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壮大。齐国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率先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第二个是管仲。攀个老乡关系,管仲是我们临沂市河东区相公街道的老乡,就在沂河、沭河之间的一片沃土上,至今都留有他的很多遗迹。在《从“一箭之仇到一匡天下”》篇章中,管仲任相辅佐齐桓公时,也推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九和诸侯”和周襄王的“匡正天下”。一是政治方面推行“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将群众分为“土、农、工、商”四种职业群体,按职业聚居在固定地区,既能提高劳动效率,保证职业技能的接续传承,又能稳定统治秩序;把国都临淄21个乡一分为三,把临淄以外的齐国其他地方分为五个属,使全国在行政上形成统一而完整的整体。二是经济方面强调治国必先富民。在农业生产上提出“均地分力”,又推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对工商业实行“官山海”政策。同时,设立各种优惠政策,广泛招商引资,形成了“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局面,齐国经济发展得以腾飞。三是社会保障方面实行“九惠之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明确了每一件事国家都有人管,注重关怀弱势群体,保障社会下层人民基本生活,促进齐国稳定发展。四是对外举起“尊王攘夷”大旗。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与各诸侯盟约,协助维持内部秩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
如今,回看品味姜太公、管仲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外交等这一系列变革,切合当时实际的大政方针,真正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创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了一番伟业,名留青史。
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每一项正确的、符合时令实地实际的、切合人民和国家利益的变革、改革,都是促进发展的“生产力”和“催化剂”。在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全国人民满腔激情奔向现代化的今天,每一个中华儿女,特别是每一名党员干部,每一名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当学习历史之精华,传承古代之文明,敢于担当责任,勇于开拓进取,善于守正创新,不负国之重托,不负人民之期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笔者认为,这也是厉老师鼓与呼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