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先生作品系列之《散的有精神

         作者:康有乐

厉彦林老师的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多质朴,自然流畅,深刻描写了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尤其是在细节上,娓娓道来,意境深远‌,深意往往都是从简单的词藻中,方式灵活,多种多样的展现出来。

比如,厉彦林老师‌的《父爱》里既有朱自清的《背影》的影子,又有梁漱溟《父亲梁巨川》的写法,不仅描绘了父亲的形象,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父爱的多种形式和深沉的情感,描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和对自己的影响‌。父爱无言,父爱如山。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父爱的多样性和伟大之处。

比如,厉彦林老师在《娘祭》和《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中,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写到,“娘是沂蒙山区普通地道的农民,虽然不识字,但无论干家务,还是种地、种菜园,都是一把好手,从不示弱服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展现了母亲在不同情境下的伟大形象,讲述了母亲对他的无私关爱和支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将母亲视为生命的情思和心灵的故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比如,厉老师的《故乡》《土地》《人民》,被评论家称为“厉彦林散文三部曲”。这里边的乡土情结,乡愁撩人,赤子情深,无论身居何处,思乡念家,叶落归根永远储存在人生记忆的最深处。在厉彦林的文学系统中,故乡的土地显然已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大情怀。他立足于沂蒙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了更加高远的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他将个人情感渗透到更深层、更宏大的家国叙事之中,沿着“个人”—“故乡”—“国族”的脉络层层深入,由可触可感的“个人”“故乡”,到隐藏在两者深处的“国族”概念,在国家民族的宏大背景之下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时代的国士精神,是我们东方民族的根和魂。

所以说,厉老师的散文写到了很多的时代,写到了很多的人物事件,是一个着眼当下,立意长远的散文体系。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不同时代人的梦想尽管不同,但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这种散文体系,凝结着时代精神,这就叫“散的有精神”。或者说,作者“以最真挚的情怀谱写战歌,把最动听的凯歌唱给祖国,给后人以心灵启迪和精神给养……”

换言之,散文写作需要真情实意,需要审美高雅,更需要精神的境界。在厉老师这里,境界来自故乡的土地,是土地的厚度和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高度,无际涯的历史深度和无尽的生命活力,给予了散文中凝结的两种精神。

一是聚焦精神。厉老师耕耘文坛几十年,始终聚焦着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篇论述中阐述过。厉老师笔下的人民,有革命群众,有劳苦大众,有先锋模范,有普通百姓,都贯穿着真切的感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充分表达。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厉老师的散文谈古论今,始终聚焦在这一点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同样是在厉老师的创作的思想主线。在这个主线的串联之下,每篇都是精致的散文小品,既注重情趣又不乏理趣的语言表达艺术使得他的文章耐人寻味,处处洋溢着对生命丰富意蕴的探讨和对民族传统道德意识的发掘,可谓文质兼美,富含深厚的育人价值。

二是首发精神。“首发”就是创新,意味着独占鳌头,是实力的象征。厉老师的从文、从政经历,都透视着敢为人先,守正创新,开拓奋进的品质,这就是最基本的首发精神。厉老师的老家莒南县就是革命圣地,“华东小延安”就是这里。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就是从莒南县大店镇成立。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升华初心、践行使命,厉老师在《沂蒙壮歌》系列中,再现了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沂蒙人民始终践行着艰苦奋斗精神。再品书中描绘的红嫂精神、厉家寨精神、九间棚精神、商城精神,不禁感受到了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的鲜活体现,更被沂蒙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深深感动。催人奋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起航新征程,展现新气象,创造新奇迹。《沂蒙壮歌》无穷无尽,厉老师笔耕不辍,通过创新引领,继往开来,推动了文学创作的高质量发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