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作品系列之《歌的有力量》
作者:康有乐
《沂蒙壮歌》厉彦林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首发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7期头条,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全书共9章32万字,全景式描述了沂蒙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文学性地勾画乡村振兴的沂蒙样板。全书书写了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新内涵和新特征,奏响了一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壮丽凯歌。真人真事说起来如数家珍,文章作品累积起来获奖无数,已经容不下在这里一一列出。其中,笔者最喜欢的,还是他入选了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并且,最为关键的是广大党员干部都爱不释手,成为枕边书,工具书,心心念念的想读,想用。难得可贵的是,在农村的大喇叭中都响起了《沂蒙壮歌》的声音,这让我从小就记下的声音,“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又回响在耳边。只要这声音响彻大地,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声音,是劳动者之歌,老百姓之歌,脊梁者之歌。
《沂蒙壮歌》是劳动者之歌。在书中,描绘了沂蒙老区的人民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懈攻坚、接续奋斗、连获丰收的壮丽进程,就是一曲劳动者的赞歌。厉老师满怀自豪地列举了三农战线上的劳动成果,尤其是一系列农业产业发展成果,还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兰陵县的蔬菜”“临沭县的白柳条”“郯城县的银杏”等等,来赞颂产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特色的进一步彰显。作者还专门写了一则饮水思源的感恩故事:掌平洼村是沂蒙山区的一个偏远山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缺水喝,特别是在大旱年份,人畜喝水都得到十几里之外的山下去挑,无奈之下,在上世纪60年代,该村村支部决定在村里凿石打井。凿石打井可不是一般的难,但这种“难”比起喝水之“难”来算不得什么。正是这种“难”,激起了村干部们的坚定意志。为了老少爷们,为了子孙后代能喝上水,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花了11年时间,终于凿成了一口又大又深的螺旋井,人们杀猪宰羊,欢呼雀跃,以此庆祝,也从此逐步走上了幸福和谐康庄大道。有多少个这样的篇章,厉老师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用作家的文笔深情讴歌了沂蒙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沂蒙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战争淬火、肩负重轭、奋勇前进”的篇章,这就是一曲震撼人心、大气磅礴的“劳动者之歌”。
《沂蒙壮歌》是老百姓之歌。2020年11月,作者这位“土生土长的沂蒙人”,又在花甲之年深入沂蒙山区,穿山越涧,亲近山川河流、田间地头,和父老乡亲一起品茶畅谈,品尝菜肴和佳酿,寻找这片土地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英雄故事。作者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用历史眼光、平民心态、平民视角写,在深入调查走访的基础上,以崭新的视角书写沂蒙,通过真实的数据和真切的感受,书写了沂蒙当下的新气象。文中一个个充满泥土气息的地名、人名、农作物名,更加渲染了具有红色基因的沂蒙发展史。正如他自己在田园综合体这篇大文章中所言:“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确实需要反思快与慢、多与少、好与坏、长与短的辩证关系。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资源、环境、人心都受到损坏,当下日子怎么过?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的后代怎么办?”沂蒙小棉袄的创办人吴照京把“扶贫车间”搬进村,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主动投身脱贫攻坚战,脱贫户主动“请战”抗疫情,九间棚的“金银花开昆仑山下”......这些代表性的先进事件,传递了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好日子大家一起过”的美丽画卷,并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迎接“更好的日子”。平实而生动的娓娓叙述,充满了历史细节,也充满了作者的情真意切。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思维、新理念和新载体作支撑。重温《跟着共产党走》这首诞生在沂蒙山区的经典老歌,其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旋律,总能给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最新的支撑。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沂蒙大地已经“走入生活,深入人心,融入生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最有温度,也最有力度的“老百姓之歌”。
《沂蒙壮歌》是脊梁者之歌。作者用32万的文字,书写下乡村振兴中的“沂蒙脊梁和矫健身影”。从回忆篇开始,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们“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人民用生命和热血诠释着“感党恩、报党情、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在新时代,踔厉奋发的沂蒙人民满怀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生活的热爱,继续走在前。如老党员卢翠秀老人,沂蒙红嫂张淑贞,俺不给“地下党”丢脸的赵娟等,都可谓是平凡的英雄,他们把对党史和国家兴衰的认知,都融入到具体的家史和个人际遇当中,读之不仅使人潸然泪下,更能催生新动能。“沂蒙小棉袄温暖人间”“沂蒙六姐妹续新篇”“沂蒙最高山庄脱贫忙”“一家一户更离不开党支部”等篇章,充分展现了党的立场,百姓的心,是《沂蒙壮歌》坚守的价值标尺。作者“脚下踏泥土,心中涌真情”,走遍沂蒙山区的沟沟壑壑、村村落落,描绘沂蒙人民的最美画卷,为时代抒怀,为人民而歌,这些真实而感人的人物与事件,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是一曲大爱无疆的“脊梁者之歌”。
文学不是躺在温室中的禾苗,而应该是经受风雨洗礼的松枝。建党百年的2021年,在讲述红色故事的文学作品中“霸屏”的《沂蒙壮歌》,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和喜爱,这更凸显了壮歌的力量之美。追根溯源,只有投入到火热的生活,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才会有这样的真情实感,也才会有这样真实而生动的作品。时代的呼唤,生活的呼唤,精神的需要,文化的需要,最终也会成就文学的最终地位。《沂蒙壮歌》的实践证明,文学决不应该成为历史的佐料,而是应该站在历史的发展桥头,歌唱咱们劳动者,歌唱咱们老百姓,歌唱咱们每一位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