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先生作品系列之阅读理解《童年钟声》
作者:康有乐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童年,这是罗大佑先生的《童年》。
“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这是厉彦林老师的《童年钟声》。
因为同是沂蒙人的缘故,我似乎又听到了那童年的钟声,从高高的山坡那一面传过来,“铛铛铛”,“铛铛铛”。
厉老师的《童年钟声》清脆悠长。厉老师开篇就已开宗明义,叙说到: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刚刚上小学。山村校园的清晨来得早,是被那清脆的钟声和孩子童稚的朗读声唤醒的。那普通的农村小学,既让我们在钟声和读书声中慢慢长大,又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风和雨。开宗明义之后,厉老师回忆到,“我小时候缺书读,如今回乡见到故乡孩子读书没有场所、读书不会选书、读书缺少图书,也很着急”。所以,到后来生活条件变好了以后,厉老师就用自家的祖屋,改造建设成“彦林书屋”,既是为了却自己的心愿,也是想为本村和周边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如今,彦林书屋走过了数十届读书会,分享了一个又一个童年故事,也走出了一个又一个追风少年,给了他们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厉老师的《童年钟声》悦耳动听。厉老师的童年经典就展现在两篇文章里,第一篇《童年钟声》,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作者的脑海里;第二篇《树上童年》,给了作者无数的幸福和欢乐。我们分明感觉到,童年若隐若现,只留下一声声钟声。这一声声悦耳动听的钟声,在深谷里,在山坡上,有一颗纯洁的心,绵延不绝,跃然跳动。每一次响起,都能将我们带回记忆里的童年时光,那是一段最美的回忆,就如同当今键盘的敲击声,带领我们闯入新世界。
厉老师的《童年钟声》入耳入脑入心。多少年过去了,童年的钟声依旧,依然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耳边,就像我们的文化基因,要刻到骨子里,溶解到代代相传的排序密码里,是任何时候都难以忘却的。在每个人的人生里,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它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被狂风撕碎的树叶,铺在青春记忆的门口,涌动着人生的多彩与单调、迷茫与执著。走了多么久远,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记忆里雾蒙蒙的童年,夹杂着许多踏实的日子里的声音:“童年轻快的脚步声,笑声声声相传着;梦想着的窗外的小鸟的叫声,在微风中飘荡;童年真挚的友谊,在真诚的话语中得到满足;片刻沉思的宁静,给予我们安慰;童年活泼的学习,让我们拥有知识;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满院充满欢乐”。
厉老师的《童年钟声》,和着悠长的散文墨香,其“灵性”极具分寸感和张力美。即使落叶飞花,一时一事的感悟,也能随意撷取,点化为美文。如风淡云轻,秋虫低吟浅唱,抒发生命的自由与从容;如千钧基石,垒砌人生,把人和事物都抬高垫高,展望着岁月高歌;如月光如洗,幸福敲门,洋溢着内心的淡定、从容和满足。人这一辈子既像钟声悠长,高潮迭起又余音绕梁。又像一壶茶,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也许只有品味世态炎凉,体味人间风雨雪霜,人生才会趋于完美,也才会着上成熟的颜色。
难忘《童年钟声》,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清香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淡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弯腰割草、拔草,手掌心常常划出道道血口子,手上的绿草汁几天洗不掉”。“麦收时节,田野里、公路上,到处弥漫着麦香和爽朗的笑声”。“有时劳作时,不小心伤及皮肉,不用消炎药,更没有云南白药,就地找块干坷垃,用手掌搓成细土面撒上去疗伤,三五天就能恢复如初,健步如飞”。
这就是一个童年时代,也是一个时代的童年。愿我们拥有自己的时空隧道,永远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用一句最时髦的话说就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