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作品系列之沉浸式阅读厉彦林的《蒙山深处》 作者:康有乐
蒙山深处第七代守护人杨希路,独守山林二十载,他至今都不知道,他的事迹是如何传出了大山深处,甚至传到了省城,传到了北京。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那一天,到他家里做客聊天的一位花甲老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诗人厉彦林。在官员和部分老百姓的心里,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知名的“大官部长”。对此,笔者更愿意称呼的,是尊敬他为老师,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最了不起的一件事。当然,厉老师的为政之道,亦是良师益友,启迪后人,烛照未来,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那种师友。笔者高中语文第一课,乃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开篇一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至今都念念不忘。所谓“东山”,即为今天的蒙山,主峰位于山东临沂平邑县境内,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在林上飘,林把云朵藏。翻滚的云海和茫茫的林海交织变幻,宛如仙境”。这里是蒙山,就是厉彦林老师点述的蒙上。2023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厉老师杰作《蒙山深处》,就是这样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地描绘的。
笔者在第一时间品读厉老师的《蒙山深处》,迅速的融入其中,感觉回味无穷,又接续了一把“小鲁”的“赶脚”。
厉老师的《蒙山深处》,融入了蒙山深处。“这里是蒙山深处,平邑一侧,有户人家以林为家,世代栽树护林。杨希路是第七代,他用青春年华守护绿水青山,人生和绿树融为一体”。厉老师为了雕琢《蒙山深处》,已近花甲之年的他,兴奋地穿山越涧,亲近山川河流,田间地头,和父老乡亲一起探寻铭记心头的鲜活记忆,打开那气象万千的思绪,寻找那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青春气质。走在蒙山沂水间,脑海中总会响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这是主旋律,是厉老师融入蒙山深处的最美乐章。“蒙山深处的莽莽林海人烟稀少,只生活着杨希路一家人。他家七代人在此,用岁月与热血,谱写下开荒、种树、守绿的感人故事”。人和山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宛若高耸入云的蒙山之巅,须仰视才见。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境遇下,融入是最恰当的选择。所以,欲品蒙山,必融深处,只有置身其中才能触动灵魂。
厉老师的《蒙山深处》,回味了蒙山深处。厉老师是我们沂蒙山走出的优秀作家,他走遍了沂蒙山这片沃土,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这片土地上,有讲不完,写不尽的壮阔景象和感人故事。厉老师在文章中写到,“杨希路时常与树木呆呆地无言对视,又好似在密语细谈。就像这树一样,他的双脚扎进了大山深处,内心不断迸发茂密的枝条,伸展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他用简单的生活、默默的守护,向这片绿色生命致敬”。实际上,当我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春天里,生活在沂蒙大地上温暖的怀抱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先辈们的苦难、牺牲和流血,都成为古老的一帧帧电影或一段段依稀熟悉的乐曲。懂得铭记、珍惜、感恩、饮水思源者,与喝上蜜水便不知昔日酸咸苦淡,甚至自喻理性的冷嘲热讽者,却是两种心境和命运。正如作者所云,“蒙山层林叠翠,古木参天。阳光下,云在飘,鸟在叫,树在长,护林人杨希路忙碌的身影又穿梭在沟壑林间,棵棵树木看着,条条山路记着。树与人同命相依、根脉相连,苍翠欲滴的绿色描绘着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意味深长处,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回味无穷。万物有源,万事有解,在千千万万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找一根线头出来,一条一条的整理清楚,越是回味越是感觉悠长。
厉老师的《蒙山深处》,接续了蒙山深处。厉老师写到,“每棵树和每株草都有生命、有灵性,不屈不挠绽放光彩。杨家七代人与树共生长,与一片林共守望,迎着风雨和酷暑严霜,坚守绿色家园和生命约定。每当绿色画卷收入眼底,心中的苦楚便烟消云散,涌起的全是自豪与热爱”。接续到这里,笔者忽然灵机一动,这是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触动到了内心欢喜处,觉得融入蒙山,品味蒙山,蒙山便是自己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沉浸的阅读厉老师的《蒙山深处》,更应当从中获取某些启发和尝试。比如:旅游开发,也应当是沉浸的,自主的,因为旅者共享分享,旅者才是游览的主人,每一位旅者,都应当是一位作者,可以接续着上一个接力棒,再续攀登。这鼓舞着我们,在当下万事万物都相联的网媒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要开发自己的旅游,才能有旅游的自己。让全世界都记住这美好的一刻,做最美的主人翁。只要有了高尚的灵魂,美丽就像身边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关键是要有那种接续拼搏的勇气和精神。正如厉老师描述的结尾,“我们离开杨希路家时,走出柴门口,就看见左侧山坡的枯树根部冒出了三支灵芝,茎红色,周边金黄色,煞是好看。树丛中喇叭状的野黄花开得正盛,摇曳生姿”。无穷无尽的蒙山胜境在作者笔下铺展开来,延伸至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最宽处。
愿厉老师的《蒙山深处》,永远流淌在蒙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