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的青年学子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他们将目光聚焦于烟台市福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泰安市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以及藁城宫灯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春节文化调研实践活动,为传统年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青春的强劲动力。
胶东福地:解码年俗里的文化基因
在烟台市福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烟台调研小组一头扎进文化馆,在春节期间人潮涌动中开启文化探寻之旅。实践队员们穿梭在人群里,拿着精心设计的问卷,与民众热切交流,询问大家家中保留的胶东特色年俗。他们认真聆听着民众口中讲述的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记录下每一个有趣的故事和独特的记忆。在与当地老人交流时,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旁,听老人细细描述全家围炉揉面塑形做花饽饽的场景,感受着代际传承间的温暖。队员们还积极参与到海阳大秧歌等非遗展演的现场观察中,看着热闹非凡的表演,思考着传统艺术在现代节庆场景中的转化潜力,为地域文化 IP 的活化收集着宝贵素材。
泰山皮影:光影流转中的祈福叙事
泰安调研团队深入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围绕 “皮影戏与春节的文化共生” 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队员们在研究院里发放问卷,与游客和当地居民探讨春节期间对皮影戏的看法与体验。他们与资深艺人促膝长谈,详细了解《泰山神启福》等定制剧目的创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域神话与春节祈福主题深度融合。在皮影戏演出时,队员们坐在台下,仔细观察观众的反应,与观众交流,感受皮影戏为节日增添的文化厚重感,为非遗项目的创新性发展探寻新方向。
杨家埠年画:雕版彩绘里的年节图谱
潍坊杨家埠调研小组对年画产业链进行了深度挖掘,与传承人和从业者展开了推心置腹的深度对话。队员们在传承人的工作室里,认真观看传承人展示六色套印的传统工艺,听传承人讲述恪守古法配比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手作技艺背后的匠心传承。在商业店铺中,队员们与店主交流,了解年画销售情况,分析在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符号的消费转型趋势。队员们还运用录音记录、影像采集等多元手段,记录下从技艺传承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为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产业视角的解决方案。
藁城宫灯:流光溢彩中的时代记忆
在藁城宫灯博物馆,调研团队以 “宫灯与现代家居的文化联结” 为切入点展开调研。队员们在博物馆内外发放问卷,与前来参观的家庭交流,了解大家对在家悬挂宫灯的看法以及对宫灯新品的喜好。在博物馆内的制作体验活动现场,队员们看到亲子们积极参与,便主动与他们交流,得知许多参与者通过亲手制作对宫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队员们还关注着艺人展示的 “榫卯结构 + 生肖纹样” 创新实践,为非遗衍生品开发收集灵感与案例。
调研结束后,团队运用数据分析软件构建起多维度数据库,从习俗保留度、公众参与度、产业创新度等多个层面进行交叉比对,最终形成了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导向的研究报告。目前,针对不同地域文化特质的传承建议正在紧锣密鼓地整理完善当中,未来将为地方文旅部门及非遗机构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更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传统,用数据解读年俗,为春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契合新时代的解决方案。随着越来越多青年力量的积极加入,传统年俗必将在时代的语境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让文化根脉在传承与创新中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