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作品系列之读《黄河口》之黄河的历史坐标与家国情怀的升华
作者:康有乐
厉彦林的《黄河口》是一篇饱含深情与厚重历史感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河口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深入挖掘了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的历史定位、深远影响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推动意义,同时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浓厚的家国情怀,这是厉彦林系列作品的典型之作。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定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它的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写照。黄河水一路历经峡谷险滩,借势而下,顺势而为,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急忽缓,但始终坚定地奔向大海,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永不退缩,奋勇向前。黄河流域孕育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黄河一直是文化创作的重要源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厉彦林在游览黄河口的过程中,睹物思人,将个人的情感与黄河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升华为浓厚的家国情怀。他看到黄河口的自然风光,从一望无际的芦荻和芦苇,到铺展成“红地毯”景观的赤碱蓬,再到群鸟翔舞的壮观场面,都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在这片土地上,他不仅看到了黄河的自然之美,更看到了黄河对这片土地的塑造和影响。他回忆起黄河的历史,从它的源头到入海口,从古代的经济发展到现代的城市崛起,黄河的每一段历史都让他心潮澎湃。他想到了中华民族在黄河的哺育下,历经沧桑却始终屹立不倒,这种民族的坚韧和伟大让他深感自豪。
当他看到小孙女在鸟类救助站与东方白鹳嬉戏的场景时,他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这一瞬间,他将个人的家庭情感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国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他意识到,黄河不仅是自然的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黄河,传承好黄河文化。他在黄河口感受到的一切,都成为他家国情怀的注脚。他对黄河的赞美,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对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都体现了他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热爱和关怀。
《黄河口》一文通过对黄河口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绘,深刻阐述了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的历史定位、影响和对中华民族的推动意义。同时,厉彦林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浓厚的家国情怀,让读者在领略黄河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篇散文不仅是对黄河的赞歌,更是对中华民族的礼赞,激励着我们珍惜黄河、保护黄河,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2021年10月20日,总书记视察东营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召开了座谈会议,进一步擘画了黄河流域发展的美好蓝图。自十八大以来,从黄河上游、中游到下游,总书记频密的脚步抵达,以历史的眼光思考,从时代的大局谋划。一路走来,关心黄河、认识黄河、经略黄河。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黄河宁则天下平,愿黄河安澜,中华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