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作品之《从厉彦林作品品读看教育改革之阅读理解命题》
作者:康有乐
    

    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厉彦林的作品独树一帜,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他的多篇散文作品已有 140 余篇(次)入选教材和教辅书,有 30 多篇被全国多地作为中高考和公务员、教师考录试题、模拟试题。这一现象不仅凸显了厉彦林作品的文学价值,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厉彦林作品的深入品读,我们可以从阅读理解命题的角度,窥探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趋势,思考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一、厉彦林作品的特色与价值
    (一)浓郁的乡土情怀与人文精神。厉彦林出生于山东莒南,成长于沂蒙大地,故乡的山水、人情、风俗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在他的作品中,如《春燕归来》《赤脚走在田野上》等,对乡村生活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这种乡土情怀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情感寄托,更是一种对人性、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他笔下的乡村人物,朴实善良、勤劳坚韧,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例如,在描写乡村老人时,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的刻画,传递出一种温暖而深沉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精神的渗透,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性的美好,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活。
    (二)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时代洞察。厉彦林的作品并非仅仅局限于对乡土生活的简单记录,还蕴含着对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在《沂蒙壮歌》中,他跑遍沂蒙革命老区所有县市区,见证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伟大奇迹。他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思维、新理念和新载体作支撑,并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这种对时代的洞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可以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发展的脉络,培养对时代问题的敏感度和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精湛的语言艺术与文学技巧。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厉彦林的作品堪称典范。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他可能会写道 “春天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用五彩的画笔勾勒出大地的斑斓”,这种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同时,他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往往能够做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学生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二、厉彦林作品在阅读理解命题中的体现
    (一)考查对文本细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在将厉彦林作品作为阅读理解命题材料时,常常会设置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比如,在一篇以他描写乡村劳作场景的文章为素材的试题中,可能会问 “文中描述农民劳作时的某个动作细节,其作用是什么?” 这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关注到这些细微之处,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作者意图。通过这样的命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提高他们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这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内涵。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目标之一。以厉彦林的《享受春雨》为例,命题者可能会设置问题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享受春雨,其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这需要学生透过对春雨的描写,深入挖掘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在春雨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这种命题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感知和思维深度。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部分阅读理解命题还会鼓励学生对厉彦林的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给出作品中的某个观点,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这种命题打破了传统的标准答案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从阅读理解命题看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强调素养导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对厉彦林作品的阅读理解命题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正朝着素养导向的方向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到主题思想的挖掘,再到批判性思维的激发,都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感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这意味着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二)关注现实生活,加强与时代的联系。厉彦林作品中对时代发展的深刻洞察在阅读理解命题中得到了呼应。教育改革强调学生要关注现实生活,了解社会动态。命题者通过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关于乡村振兴主题的作品阅读中,设置与当前乡村发展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文学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厉彦林作品所蕴含的浓郁人文精神正是文学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倡导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和文化底蕴,使学生成为有情感、有温度、有文化素养的人。
    四、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启示
    (一)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厉彦林作品教学为例,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描写手法?”“这个情节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拓展阅读资源,丰富学生阅读体验。除了教材中的作品,教师应积极拓展阅读资源,将更多像厉彦林这样优秀作家的作品引入课堂。可以推荐相关的作品集,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开展与厉彦林作品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乡村调研,了解乡村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模仿厉彦林的写作风格,撰写关于乡村的文章。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厉彦林的作品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阅读理解命题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对其作品的品读和研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教育改革在阅读理解命题方面的方向与趋势。从强调素养导向、关注现实生活到重视文学教育,这些改革方向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启示,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拓展阅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优秀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