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厉彦林先生作品有感之《沂蒙山上好风光》
作者:康有乐
我家就在沂蒙山的腹地,写过几点老家的文字,多是附庸风雅,上不了台面。阅品厉彦林先生的《沂蒙山上好风光》,这才是真正大写的文章。我总觉得阅和品是两个不同的意境,因为阅后,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沂蒙红色热土与灵秀山川的大门;因为品后,发现每一个文字都散发着沂蒙山独有的气息,将读者深深吸引。
文章中,厉彦林从沂蒙山的山水草木写起,沂蒙的山,巍峨耸立,绵延起伏,似是大地的脊梁,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山上的岩石,粗糙而坚毅,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坚守,宛如沂蒙人民骨子里的那份刚毅与执着。在他对故乡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中,那熟悉而又久违的乡村景象跃然纸上:错落有致的农舍,炊烟袅袅升起,田埂上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池塘里的蛙鸣和树上的蝉声交织成一曲自然的乐章。这些细腻入微的描写,绝非仅仅是对景物的简单勾勒,而是饱含着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每一寸土地,每一抹风光,都承载着笔者童年的欢乐,成长的足迹以及亲人间温暖的回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喧嚣与忙碌中迷失了对自然本真之美的感知,而厉彦林的文字,恰如一阵清风,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乡村田园的宁静向往,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土地、与根脉的紧密联系。
书中讲述的沂蒙人民的故事,更是如同一串串闪耀的珍珠,串联起这片土地的灵魂。沂蒙红嫂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而在厉彦林的笔下,她们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明德英,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那是怎样的一种无私与无畏?她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过着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平淡生活,但当战争的硝烟弥漫到这片土地,当受伤的战士出现在她面前,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用自己最质朴的方式给予了战士生的希望。这种超越血缘、超越生死的爱,不仅仅是个人的善举,更是沂蒙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沂蒙人民对正义、对祖国深深热爱的见证。沂蒙六姐妹她们在孟良崮战役中,带领全村妇女为战士们送军粮、做军鞋、照顾伤员。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战争后勤保障的重担,在崎岖的山路上,在弥漫的硝烟中,穿梭往返,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对胜利的渴望,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身影在厉彦林的描述中仿佛穿越时空,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一张张充满坚毅神情的脸庞,那一双双因劳累而布满血丝的眼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展现出的伟大力量。
正如新一届市委在《报告》讲到的:“新时代的革命老区,不仅是红色的,更是多姿多彩的;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尚繁荣的;不仅是致敬历史的,更是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英雄的沂蒙儿女,充满必胜的豪迈。”在和平年代,沂蒙人民依然保持着那份勤劳、善良与坚韧。书中提到的一个个乡村建设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沂蒙人的风采。许多村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村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出高品质的水果、蔬菜,通过电商平台将这些绿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沂蒙山的味道走进千家万户。曾经贫困的山村,如今盖起了崭新的房屋,村里的道路平坦宽敞,文化广场上时常响起欢快的音乐,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老人们在幸福院里安享晚年。这些变化,是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的新时代篇章,他们传承着沂蒙精神,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沂蒙山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厉彦林的《沂蒙山上好风光》,不仅仅是对沂蒙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赞美,更是对沂蒙精神的深刻解读与传承。读完这本书,心中满是对沂蒙山的敬畏,沂蒙山的山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沂蒙人民又用自己的行动,赋予了这片山水以灵魂和精神内涵。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坚毅勇敢,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时要无私奉献,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不懈奋斗。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真挚的情感、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在前行道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