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彦林先生作品系列再感之六
作者:康有乐
题记:
“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厉彦林
最近拾读《沂蒙山上好风光》一文,我一口气复读了两遍,阅读一遍,品读一遍,一处有一处的优美,一遍有一遍的感悟。被作家于文中的笔触所深深打动,作为一名沂蒙山人,骨子里是沂蒙山憨憨的厚重,那种风光旖旎,是溶于滚烫血液的甜美,是包含深情反哺的讲述。厉彦林,著名作家,莒南县人,曾经是一位深耕师范院校教书育人的教师,伴随着他的足迹,一路风尘仆仆,一路诗篇辞赋,从老师教书育人开始到担任省领导,每每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其中《裸露的灵魂》、《都市庄稼人》、《灼热乡情》等作品赢得广泛追捧,让读者记住了厉彦林老师。
一、厉老师笔下沂蒙山的无限风光,是一部写满历史与文化的长卷。
他以细腻笔触,描绘出沂蒙山的山川风貌,“沂蒙山,那是我生命的摇篮,是我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山的巍峨,是祖辈坚韧的脊梁;水的澄澈,是母性温柔的流淌。”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地的脊梁,承载着世世代代沂蒙人的梦想与希望;山间潺潺流淌的溪流,似是沂蒙山的血脉,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生机。“蒙山高,沂水长”,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描述,更蕴含着沂蒙山在岁月长河中孕育出的坚韧与柔情。他写沂蒙山的村落,石墙黛瓦,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卷。村头的老槐树,犹如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着村庄的兴衰变迁,树下的故事,是沂蒙山人民生活的写照,有欢笑,有泪水,有离别,有团聚,这些故事在厉彦林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鲜活地呈现。
厉彦林老师的作品,写山、写水、写家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一片飘落的树叶、一朵盛开的野花、一声清晨的鸟鸣,都能在他的笔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生活的热爱。他教会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诗意与哲理,就像沂蒙山的人们,在艰苦的岁月里,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用乐观与豁达书写着人生的篇章。
二、厉老师笔下沂蒙山的底蕴深邃,是一腔注满热血和深情的娓娓道来。
沂蒙山的历史底蕴在厉彦林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挖掘与展现。这片土地曾是革命的摇篮,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厉彦林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讲述着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红嫂的无私奉献、沂蒙六姐妹的英勇事迹,这些都成为了沂蒙山精神的生动注脚。他笔下的文字,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了沂蒙人民“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伟大壮举。这种对历史的铭记与敬重,不仅仅是对沂蒙山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厉彦林老师的作品,在文学创作的浩渺星空中,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以其深沉的沂蒙山情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叩开了广大读者的心扉。每一次品读,都仿佛踏上了这片熟悉又亲切的沂蒙大地,感受着岁月沉淀下的厚重与温暖,同为家乡人,那种“近乡心更怯”的感觉跃然涌出。
三、厉老师笔下沂蒙山的乡土情怀,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拳拳赤子的思念之歌。
乡土情怀,贯穿了厉彦林老师作品的始终,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他对沂蒙大地的眷恋,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如同涓涓细流,渗透在每一个文字之中。他写沂蒙的农民,他们质朴善良,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土地,收获着希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那田间劳作的身影,是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给予他们生存的根基,他们则赋予土地以灵魂。厉彦林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饱含深情,家乡的方言土语,在他的笔下成为了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充满了亲切与温暖;家乡的民俗风情,如春节的喜庆、中秋的团圆、婚丧嫁娶的仪式,都被他细腻地描绘出来,这些民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沂蒙山人民情感交流与凝聚的纽带。
厉彦林老师的作品,写出了对沂蒙山的深情告白,对乡土情怀的执着坚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中那片逐渐被遗忘的乡土角落,让我们重新审视家乡的价值与意义。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那片养育我们的土地,那方承载着我们童年记忆与家族情感的乡土。沂蒙山的壮美与柔情,乡土情怀的深沉与真挚在我们内心深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寻根之旅,让我们于喧嚣尘世中,寻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归属感,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
似乎,再不写,就不会了;再不记,就都忘了;我都不知道钢笔放在哪儿了?在现代青年的行为习惯里,起是电脑,坐是电脑,走动也是电脑。什么时候读懂了沂蒙乡情,什么时候就完成了历史和现实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