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先生作品系列之阅读理解《敬畏卑微》
作者:康有乐
所谓的“阅读理解”,就是阅读作者的作品本身、构图思维和行文方式,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本心和意图。或者说是指通过阅读文章,理解并获取其中的信息和意义的过程。
“那天清晨,浓雾把城市的楼房和街道裹得严严实实,街灯也醉眼朦胧”。这是厉彦林《敬畏卑微》一文的开头,先写了环境,随后再写到人。写人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身材矮小的清洁工拿着扫帚,像作家握笔那样专注有力。她一笔一笔地扫着,不时回头看有无遗漏”。写完了人,再往下读,就会身临其境,并且触景生情,想到“寻找幸福就像登山一般,羡慕别人比你高,却不知道后面的人正在羡慕你”。读完全文,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如何会通过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早晨,一个隐入尘烟的环卫工人,一个精益求精劳动者的身影,来叙说了如此打动人的文章。《敬畏卑微》不只是仅仅提醒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自己的辛劳,维护着城市环境的整洁与美丽;而是更深层次地告诉我们,作者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缺的人们。这不仅仅是一首献给所有默默付出者的赞美诗,更是净化我们的心灵思想,升华我们人格的一篇哲学小筑。
《敬畏卑微》文中描述了一个秋雨绵绵的早晨,一位辛勤工作的清洁工人的形象。作者对这位清洁工人的专注、认真以及她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热爱,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尽管她的身影在忙碌的城市中显得渺小,但她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却是如此的伟大”。环卫工人,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见到他们,小学时候一篇语文课文讲的就是环卫工人,并且还配有一幅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环卫工人握手的图片插图。从那个时候起,周总理就曾经和他们亲切的接触,温暖的慰问,在如此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既道出了辛苦,也铸就了非凡和伟大,使得人物在我们心中瞬间就高大了起来。那么,厉彦林是如何做到,也用这么一个情节,就让我们感悟了很多,敬畏了很多?这既来源于作品的本身,也来源于作品的洞察力和穿透精神。
“卑微与高贵,平凡与伟大,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通篇来看,文章强调了每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多么卑微的工作,都值得被尊重。正如蚂蚁虽小,却能造成千里之堤的溃败;水滴虽弱,却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每一个人都有其唯一的不可复制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并不取决于职位高低或财富多少,而是来源于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现在社会上就是不缺乏“刷存在感”的人,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还是靠着某种人为的因素来找寻“存在”?笔者在想,这不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是自我和他我的关系,是庄子曰“乘物以游心”,这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它让我们肤浅的想起一件实事,就是那些在夏天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饮用水、休息点的沿街商铺和店家,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感动,如果深入的想一想,这些小小的举动背后,蕴含的是大大的爱心和敬意。它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支持,会引领我们社会的潮流和时尚。这样的场景,使得城市不仅是冰冷的水泥森林,更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温暖地方。这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安静。
从厉彦林的文章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他教会我们要学会低头关注身边的事物,而不是总是仰望远方,比如城市低处的灯光,比如赤脚走在田野上。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无论这个舞台是大是小,只要用心去表演,就能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就像凌晨四点就开始工作的清洁工人,虽然她的工作可能被人忽视,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犹如工匠精神,在整理、雕琢着我们身边的种种。同样,那些为环卫工人提供帮助的店家,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关爱他人同样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体现,更是“爱与被爱”,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敬畏卑微》提醒我们,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这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让我们明白,即便是在最平凡的位置上,也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正如徐志摩所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每个人都应该珍记当下,做好每一件小事,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敬畏卑微》提醒我们,生活不仅有生,更有活,有活着才有生活。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不要困惑或者迷茫,要注意停下脚步,去看看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听听那些无声的声音。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并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存在时,任何渺小的卑微都值得我们感怀和敬畏。
《敬畏卑微》提醒我们,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清洁工人的故事,是从一个细微处,把生命镌刻的更加舒展,把心灵绽放的更加沉静,或者说,给自己的眼神找一个可以安放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