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作品系列之《延安绿是两山论的最生动实践》
作者:康有乐
“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标志,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两山路”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辩证哲理;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自其诞生起,既是一部鲜活的关于什么是绿色发展,坚持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怎样绿色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山理论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层次,从不同角度诠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两者互相依存,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厉彦林在《延安答卷》书中,以漫记的形式,记叙了作者多年以来,多次到延安,每次目之所及,所感所想都是不一样的。如今,在开启历史新篇章的新时代,作者又一次来到延安,开篇就写到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上,起伏的深绿,从村庄向城市蔓延,好像一幅大肆渲染的水墨画”。作者用了一个章节的内容,从入住的宾馆到晨起的街头,主题就是写绿,延安城区的绿,目之所及的绿,远近高低渗透的绿。写绿的变化采取了前后对比的手法,特别是把有延河、宝塔等元素的一张经典照片,前后进行了对比。同时,把作者这些年观察延安街头的一些细微变化也做了对比,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延安的绿色生态建设,为全篇脱贫漫记埋下了伏笔,说明了延安脱贫的故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最生动实践。如何把这个中心思想贯穿在文章始终,作者在精妙的开篇点题的同时,依次采取了从历史渊源到具体内涵,再到现实拓展和未来展望等四个顺序来依次展开。
延安践行“两山论”的历史渊源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青山不老,这里有践行“两山论”的根基。延安是一座充满理想与力量的城市。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在这里,革命先辈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在黄土高坡上谱写了一曲曲革命浪漫主义的颂歌;延安是让很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至今令人动容;延安是新中国的摇篮,是延河的水养育了革命精神,是宝塔山的光芒照耀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听党话,跟党走是延安精神最本质的体现。所以说,延安践行“两山论”,依然是一马当先,百折不挠。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把“两山论”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由此,“两山论”成为我们党新时代治国理政制度化的理论学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指引。延安作为陕西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陕西的地理符号,紧挨的大秦岭是中华祖脉、中央水塔,延安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和生态空间,造就了这里具有实践“两山论”的根基。
延安践行“两山论”的具体内涵就是山川绿了,河流清澈了,天空更蓝了。“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首在当地山间沟壑中吟唱的《信天游》,唱出了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劣,也表达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心中的那份荒凉,更有紧随其后、挥之不去的贫穷。践行“两山论”,就是要从延安实际出发,立足资源禀赋,决胜生态富民和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本质上就是要提供数量更多的绿水青山、质量更高的绿水青山、生态功能更强的绿水青山”。翻开延安的生态篇,一代又一代延安人以崇高的政治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生态、发展生态、巩固生态,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使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现在,作者漫步在延河岸边,一路上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公路两旁的黄土高坡被翠绿的林木覆盖,显出勃勃生机,记忆中那个黄土裸露、贫穷苍凉的延安早已旧貌换新颜。“中秋时节,延安一早一晚已是凉风习习,然而风过山峦,依然是满眼叠翠,生机盎然”。“绚丽的色彩爬上山坡,跳进沟壑,跑过原野,把每一处都渲染的五彩斑斓”。绚烂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延安,感受如画的延安美景。
延安践行“两山论”的现实拓展就是趟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延安绿”是红色的基因、金色的汗水在黄土高原上凝聚裂变形成的颜色,是延安革命老区穷山恶水变奏成青山绿水的颜色,是光泽映照延安人民笑脸、令全国人民欣慰的颜色,也是照亮世界生态文明之路的颜色。既奉献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又贡献了五彩缤纷的美妙与神奇。“延安已穿上绿色盛装,延安人民养成了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意识和习惯,念着山字经,做好林文章,步入山绿民富、山绿县强的良好发展轨道”。走进延安,随处可见树木和草地,深吸一口气,痛快清爽,到处充满大自然的味道,充满绿色的气息。微风吹来,树叶哗哗作响,山影、树影也模糊、摇晃起来,颇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远意境和生命形态。走进延安,生态产业也已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源源不断的“票子”进入乡亲们的“口袋”。走进延安,树成荫、木成林,天蓝山青成“标配”……。“延安绿,由红色、黄色、蓝色三种原色配比调合而成,壮美凝重是生命本真的颜色,代表着原生态的、活泼的生命之美”。
延安践行“两山论”的未来展望不仅是陕西的,更是全国、全世界的。作者写到,“延安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尤其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为人类绿色发展事业注入更多动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草木终于听着春雷的呐喊,春雨的呼唤,在暖风的抚慰中醒悟和复活。每一株小草,每一朵小花,每一棵树苗,都充满好奇地悄悄钻出地面,舒张开稚嫩的嘴巴和耳朵,直面寒风与霜冻,迎着阳光的温暖,展露绿色的生命风采,一切都生机勃勃起来。简而言之,大地母亲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和粮食、蔬菜、水果等涵养生命的空间和食物,包括我们穿的、住的、用的都是大自然的赐予。现如今,延安回馈大自然以最好的果实,趟出了全世界可复制、可借鉴的必由之路,这是引人瞩目的全人类的成绩。
《最美中国》,2016年中国首部VR全景航拍系列纪录片,以24节气为线索,为观众全面展示了中国自然地理、传统习俗以及热门时事,讲述了一个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延安答卷》,厉彦林用纪实文学的方式,忠实的记录了延安脱贫攻坚实践,融入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发展与稳定关系的思考,深情的讴歌了延安和中国脱贫攻坚的辉煌成就,用文字的方式勾画出绿色生态的生动画卷,是最美中国的最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