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先生系列之阅读理解《生活万岁》
作者:康有乐
厉彦林的《生活万岁》以洪水、地震、战争灾难等作为引言,提出了“世界面临相同的话题,如何生存?民众更加关注如何生活”。随后又写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以及这一段历史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一句话概括起来说就是,“如今大家都很忙”。然后话锋一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有时很坚强,有时又很脆弱”,并由此探讨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这种写作方式,更像是一篇杂文,好像是作者随心所欲的堆砌。
然后,作者写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的突飞猛进,“许多年轻人怀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理想,梦想,一步步踏入生活轨道,但时常进进退退,步履维艰......”“正如有人唱的: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我想,读到这里,这几句话才是作者的核心用义,才是引言之后的正题。这也正是厉彦林文章的魅力所在。
文中关于家庭重要性的论述,让我深有感触。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很多同事包括我自己,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无法陪伴家人度过重要的时刻,这几乎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不正常的正常事。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时光,更加珍惜当下,珍惜每一天。作者建议每天花些时间与亲人交流、读书、散步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却是维系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我们发现这样做,不仅让家庭氛围更加融洽,也让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这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是每一名劳动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生活万岁》还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许多刚入行的年轻人怀揣着远大理想,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和挫折。作为过来人,我能体会到的是,虽然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如意之处,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追求梦想的权利。相反,应该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所在。就像作者所说:“人生的最终目标,就是生活本身。”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心经营每一天,那么即便身处平凡岗位,也能创造出卓然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的家风、家教的传承,也是这个意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急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广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谐,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坚强与团结,守望与相助,这都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正如作者所言,“怪不得当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后,人会做出一些与平时迥然不同的决定”,这些经历使我们更加坚信人性的美好一面,就是“在一起,做自己”。
最后,文章提醒我们要珍爱生命,从容淡定地迎接生活中的风雨。我们在工作中常常接触到生离死别,深知生命的宝贵,正如此,我们更要守护好每一个生命的安全。《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浮躁的心情可能会传染,焦虑的情绪似乎在蔓延,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几十年前,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一如昨天,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笔者就是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一言难尽,体味太深:“真的是,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了;真的是,我们要坚信,我们的确有一个伟大的党,有一个坚强的党中央;真的是,路上车来车往,楼群川流不息,社会平静和谐,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太美好,太美好了”!懂得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热爱生活,才有幸福的生活;珍爱生命,才有高贵的生命”。《生活万岁》,就像毛主席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岁月不等人,生活仍在继续”。这是文中的原话,阅读厉彦林的文章,总是这样,莫名其妙的受到很多的启迪和启发,鼓舞和鼓励。正如《生活万岁》,先引言,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协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厉彦林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不仅仅是一篇关于生活的散文,它更像是折叠起来的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生指南和宝典,不但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也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找到了新的动力源泉。感谢厉彦林先生用他那细腻而深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