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厉彦林先生作品有感之《从阅读理解命题说教育改革》

作者:康有乐



在上一篇当中,笔者零散的记录了对阅读理解的认识,以及如何阅读理解等,都是笔者的一点浅显的学习体会。今天,笔者想就具体的命题真题进行一点探析,以供读者参考和批评指正。就以厉彦林的《山村情深》为例。

厉彦林的《山村情深》,我们从中摘录,分成八个组成段落,逐步的展开分析。

第一段:深秋的沂蒙山区,天高云淡,色彩斑斓,空气清透,还有一丝微甜。

第二段:“十一”长假,我再次乘高铁回到沂蒙山区东部的小山村。家门口的秋菊开得恣意旺盛,屋东侧的菜园一派生机盎然。清晨,我漫步村南的水泥路,只见太阳从山坳间冉冉升起,晨曦拂过绵延起伏的沟壑岭梁,洒向绵延的茶园和庄稼地。石墙红瓦的屋舍山村,飘起了淡淡的炊烟……

第三段:我站在田埂上,深情地望着这片山地,眼前再现昔日农活的甘苦和亲人忙碌的身影。我跟在爷爷和父母身后学习农活、模仿劳作,欣赏家乡一年四季的乡野景致,还知道了一些春种秋收、农桑经纬的事情。我在这块土地剜过野菜,搂过草,喂过猪,放过牛,犁过地,耙过田,割过麦……故乡渐渐长成我生命的一部分。考大学参军或外出就业,离开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地,无论飞多高、飞多远,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情感就像一坛酒,越陈越香,越品越醇。

第四段:小时候,老人让我们尽兴地在山地上、土堆里玩儿,那沙土柔软干爽、养人暖心,孩子们长得很壮实。现在呢?那天来我们村考察研学课程的王老师说:“孩子们分不清韭菜和小麦,但这不是孩子们的错。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多走出教室,去亲历‘耕’的艰辛和‘读’的快乐,认识农作物,欣赏田园之美,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第五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的故乡沂蒙山区产出沉甸甸、金灿灿的粮食,养育了古老小山村的一代代人。故乡的土地肥沃,种啥长啥。如今许多农活都已被机械代替了,最苦最累最让人头疼的收割小麦也能用收割机了。农事、农活、农村曾经是劳碌、辛苦的代名词,如今成为休闲、娱乐、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的时尚。开荒、耕种、锄草和收获的汗水,滋养和浇灌一望无际的希望田野。

第六段:一日三餐,离不开田。我对故乡、对土地、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缘于父辈的言传身教。当年我爷爷做农活很讲究,地整得很平,耕地和播种时,还要求我赤着双脚,不能用力踏地,避免“地喘不动气”。父亲要看看报纸上怎么说,想法购种子、买氨水。母亲则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房前屋后、田埂地沿,都见缝插针种上了南瓜、扁豆、菠菜、小葱、辣椒等,真的“房前屋后,种瓜点豆”。

第七段:记得那年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我家村南有块地瓜地留到最后才刨。只见我母亲把地头上两墩最好的地瓜留了下来,还在周边培了培土,然后在上面垛上地瓜秧和玉米秸。我百思不得其解,问母亲:“留这两墩地瓜做什么?”母亲笑着解释说:“喂地!”“喂地?”母亲见我不理解,又补充了一句:“咱这地一年下来,也挺不容易。留两墩地瓜陪陪它,也让它解解馋!”岁月更替,我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是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也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八段:不知不觉又是寒露节气。我抓起一把家乡干爽的黄土揉搓起来,感觉胸膛有滚烫的火苗跳动,阳光与温暖汹涌而来。这是大自然的回馈,也是心灵的邀请。

从以上八个段落大意来分析,本文以“山村情深”为感情线索,叙述了自己与家乡的亲人,家乡的土地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依恋之情,这是阅读后的总体印象。那么,根据阅读理解的命题规律,我们可以思考哪几个问题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七个方面入手。一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二是作者是抓住核心来描写的?三是作者描写的代表是什么?四是作者描写了哪些场景?五是哪些重点语句突出了表达效果?六是如何体现人物在情境中的作用?七是文章各个不同位置的结构段有何作用?

从以上七个方面入手命题的话,那么,除了受考者的智商、情商以外,还主要考查学生的哪些能力呢?笔者以为,主要考查学生四个方面的具体实际能力,从中达到“考试选优”的目的。

一是考查学生的情节梳理和内容概括能力。文章中肯定会贯穿很多情节,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这对于一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考查检验。比如本文中,作者以“秋高气爽”的沂蒙景色为切入点,抓住了“土地”这个核心要素,突出了“农忙时节”这个代表,描写了“秋收秋种”的若干场景,深化了“庄稼”与“土地”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孩子”和“母亲”的灵动和活现作用,在结构上是逐步推进,从概览到细目,最后升华到本文的中心思想,做到首尾呼应,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是考查学生的赏析素养和萃取水平。比如,作者写到:“家门口的秋菊开得恣意旺盛,屋东侧的菜园一派生机盎然。清晨,我漫步村南的水泥路,只见太阳从山坳间冉冉升起,晨曦拂过绵延起伏的沟壑岭梁,洒向绵延的茶园和庄稼地。石墙红瓦的屋舍山村,飘起了淡淡的炊烟”。这一段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晨曦笼罩下的家乡的美景,突出了家乡的美丽、恬静和充满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自己愉快的心情。在这些环境描写当中,我们要学会赏析,欣赏的分析,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精心的进行环境描写的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好比是在一幅静态的风景画中,自然融入一幅动态的人物画。比如,作者写到:“小时候,老人让我们尽兴地在山地上、土堆里玩儿,那沙土柔软干爽、养人暖心,孩子们长得很壮实。”可以萃取出“长辈让孩子们尽兴地在土堆里玩耍”。例如:“当年我爷爷做农活很讲究,地整得很平,耕地和播种时,还要求我赤着双脚,不能用力踏地,避免‘地喘不动气’”。可以萃取出“爷爷讲究整地耕地,要求我赤脚,不能用力踏地”。比如,作者写到:“母亲则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房前屋后、田埂地沿,都见缝插针种上了南瓜、扁豆、菠菜、小葱、辣椒等,真的‘房前屋后,种瓜点豆’”。可以萃取出“母亲房前屋后种瓜点豆”。比如,作者写到:“只见我母亲把地头上两墩最好的地瓜留了下来,还在周边培了培土,然后在上面垛上地瓜秧和玉米秸。我百思不得其解,问母亲:‘留这两墩地瓜做什么?’母亲笑着解释说:‘喂地!’”可以萃取出“母亲留两墩地瓜喂地”。

三是考查学生的理解接受和分解透析能力。读懂文章,不仅需要透彻的理解,更需要透彻的分析。当然,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文章的质量,文章能够引人入胜,质量杠杠的,提供了优秀的受阅源;另一方面,读者态度端正,认真细致,具有深厚的善做善成的优良品质。水过地皮湿不行,蜻蜓点水也不行,只有躬身入行,曲径通幽才行。例如,作者写到:“长辈让孩子们尽兴地在土堆里玩耍;爷爷讲究整地耕地,要求我赤脚,不能用力踏地;母亲房前屋后种瓜点豆;母亲留两墩地瓜喂地”,可知这是劳动者的文化传承,从爷爷到母亲,再到后世子孙,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需要我们传承接受并开拓创新,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例如,结合“岁月更替,我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是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也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知母亲的良苦用心是感恩和敬畏,是忠诚与祈祷。

四是考查学生的全盘观察和整体驾驭能力。命题如果设置了结构组成,文段作用,整体认读等环节,让考生打开分析,这就是考查一个人的全盘观察和整体驾驭能力。例如,本文开头“深秋的沂蒙山区,天高云淡,色彩斑斓,空气清透,还有一丝微甜”,到结尾的“我抓起一把家乡干爽的黄土揉搓起来,感觉胸膛有滚烫的火苗跳动,阳光与温暖汹涌而来”。从结构上看,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完,同时,根据“这是大自然的回馈,也是心灵的邀请”,从内容上看,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以上阅读理解的命题来看,考查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考查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组合,包括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一般而言,在教育环境中,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然而,这三大能力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酝酿一场全新的教育改革,旨在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们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具备更多的能力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在竞争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笔者希望,能够为这一改革尽一点绵薄之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