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沂南县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探索出“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县域旅游发展“沂南模式”,闯出了一条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沂南县已建成A级以上旅游景区16处;培育打造文化特色村18个、红色堡垒村19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8个、景区化村庄16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2个。铜井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竹泉村、常山庄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沂南县先后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连续5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全县旅游床位从2010年的1800张增加到2023年的近2万余张,年游客接待量从不足百万增加到近千万人次。

发挥乡村旅游优势,带动美丽乡村更好发展

立足丰富的乡村资源和红色资源,沂南县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培育乡村度假、休闲农业、红色旅游、乡村民宿等多种文旅业态,先后将“空心”原生古村落竹泉村,打造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00万的4A级景区;将农业落后山村朱家林,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创意产业基地;将贫瘠的马泉村,打造成绿水青山的生态园,建成一批以新立村、东高庄村、芦山溪头村等为代表的特色主题鲜明的林果村、美食村、影视村、文创村等乡村旅游特色村。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沂南县的农业、交通、水利、文旅等专项规划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探索出竹泉村“老村变景区、新村变乐园”的“景区带村”模式、新立村“村企共建”发展模式等。马泉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流转土地获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园经营得现金,使昔日贫瘠的山地“一地生四金”。红嫂家乡旅游区景区务工当职员、土地入股当社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的“一区带四员”旅游富民模式,被世界旅游联盟作为减贫案例推广,景区入选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开辟研学新路径,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共同体

这个春天,沂南县研学游火爆出圈。在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沂蒙红色教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来自各地的学子们体验了研学课。营地教学课程融合了红色教育、智圣文化等七大主题,涵盖沂蒙文化、科学实践等五大方面30个活动版块,配置非遗传习坊、创梦沂南馆等17个创意课题和展馆。

营地以红色研学资源为轴心,融合当地的绿色资源、生态优势,依托周边的沂蒙红嫂纪念馆、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加绿”“红加古”“红加农”教学模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红色主题文化研学新高地。

沂蒙红色教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整合周边红色研学产业链资源,以研学营地为龙头“链主”,辐射带动红嫂家乡旅游区、孟良崮研学基地、双泉红色研学营地等,形成红色研学产业链条。目前已同这些链条企业签订合伙协议,研学营地可以通过向外派单或者共享订单的形式,按照比例分红,不断壮大产业链各个企业的规模。这种合作模式,辐射了农家乐、采摘园、生态大棚等原有农业资源,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有效激活了周边经济。

打造沉浸式项目,推动红色文旅创新发展

在沂蒙红色教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不远处的红嫂家乡旅游区,抗战年代装扮的演员倾情演绎红色故事,收获了观众阵阵掌声。这是景区推出的《沂蒙四季·红嫂》《跟着共产党走》等10个沉浸式小院演出。在这里,游客不仅仅是游客,更是演员,扮演一次八路军战士、推一次小车运军粮、吃一次支前餐……体验式的研学,让游客对这片红色热土多了一份了解。真实演绎的红色故事,激发了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丰富了沂蒙老区红色文化旅游内涵。

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内,游客们体验拓印、炒制野菜茶;沂蒙马泉休闲园内,游客们现场烙临沂煎饼、品尝乡村美食……体验项目增强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推动研学游发展。

前不久,在首届“乡村振兴品牌节”暨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发布仪式上,沂南县成为“文旅惠农”全国首批专项典型案例。站在新的起点上,沂南县将深入挖掘“红绿古泉”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与历史文化、休闲农业、美丽乡村融合,让游客来得更多,留得更久,玩得更好,也让文旅产业为老区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来源: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返回
顶部